茅盾文学奖之夜,新疆文学“25岁”-凯发备用手机登录
2023 11/20 16:18:12
来源:新疆日报

茅盾文学奖之夜,新疆文学“25岁”-凯发备用手机登录

字体:

11月19日,刘亮程在“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颁奖现场发表获奖感言。□电视截屏

  11月19日,浙江乌镇,“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盛大举行。包括新疆作家、新疆作协主席刘亮程创作的《本巴》在内,5位中国优秀作家的5部获奖长篇小说,从不同侧面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展现着新时代文学发展成就和思想艺术水平。

  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小村庄中走出来的刘亮程,60多年汲取着新疆大地的滋养,耕耘出多部精品佳作。这种滋养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带着这片土地山川河流的气息,受益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的丰富文化形态,《本巴》正是从中结出的硕果之一。

  新时代以来,刘亮程等新疆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把手中的笔和这片沃土的脉搏心跳紧紧贴合在一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出一部部优秀新疆题材文学作品,极大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造民族团结的精神长城,贡献文学力量。

 我的相貌和文字都充满了新疆气息

  气质独特——这是很多人初见刘亮程时的评价。

  刘亮程用“新疆气息”形容这种气质的由来。

  他在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在新疆》一书题记中写道:“我在缓慢的新疆时间里写成这部书,前后写了10年。这些文字是我和新疆的一场相遇。这里的干燥、辽阔及多民族生活环境,使我的相貌和文字都充满了新疆气息。”

  刘亮程出生在玛纳斯河畔、靠近沙漠的一个偏远小村庄,很早便开始写诗歌,时常在《星星》诗刊、《诗歌报》上发表,逐渐小有名气。

  1998年,刘亮程提笔写下《一个人的村庄》,轰动了中国文坛。

  在新疆生活60多年的刘亮程,形容自己的写作是“兴高采烈的”,“有段时间我在新疆文联下属的作协工作,办公室是我在乌鲁木齐唯一的收件地址。我和女同事哈娜提古丽在一间办公室办公,我不在时,她每天把我的办公桌椅擦得干干净净,邮件整齐地码在办公桌上。她从来不让别人坐我的椅子。有来访的客人,都让坐在沙发上。哈萨克族尊重诗人、作家,哈娜提古丽是很好的诗歌翻译者,她对我的尊重方式是不让人随便坐我的办公椅。”

  刘亮程还经常去民间文艺家协会马雄福主席的办公室,和他聊着天,眼睛盯着他负责主编完成的汉译本史诗《玛纳斯》《江格尔》以及《新疆民间文艺集成》。刘亮程还从蒙古族作家巴音巴图办公室借了一套早期汉文版本的《江格尔》,从《江格尔》研究室蒙古族学者尼玛那里,采访到他家族的一段故事,后来这段故事被写进了《本巴》中。他还和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成为知己,两人时常把酒言欢,以文会友。

  “站在祖国版图的西北角上看到的中国更大更丰富。因为我知道除了长江、黄河,我们还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在泰山、庐山之外,还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除了《诗经》、唐宋诗词,我们还有英雄史诗《江格尔》《玛纳斯》、十二木卡姆等。这些伟大河山、千古文字,一样在养育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刘亮程说。

 期待自己的文字像风一样,吹进每一颗敞开的心灵

  十二木卡姆、《玛纳斯》、《江格尔》等文化瑰宝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举世闻名的楼兰古城、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尼雅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诉说着丝路古道的悠长岁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丰盈着刘亮程等新疆作家的创作灵感。

  10多年前,刘亮程前往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采风,这里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羊道遍布每一片山谷草原,那是羊走了几千几万年的路,深嵌在大地。”他深受震撼,跑遍草原和山区,认识了许多牧民。

  一天夜晚,繁星闪闪、虫鸣声声。刘亮程偶遇了80多岁的江格尔奇(江格尔说唱表演者)加·朱乃,聆听了老人的演唱,一时入了迷。“老人坐在草原上,拉着马头琴吟唱,远近骑马赶来的牧民围坐在他的四周。天渐渐变黑,草原上人的影子也变得很长很长,长到跟远处山的影子连在一起。他声情并茂地唱着《江格尔》,你感觉那种声音仿佛传到了天上,又传入地下,又像是传到遥远的祖先那里,然后又传回来。那时,你感觉一个人跟他的今天和过往是可以连在一起的,人和渺远星空、辽阔大地上的万千草木、万千生命也是可以连接在一起的。”自此,刘亮程以《江格尔》为土壤和肩膀,孕育出《本巴》的故事。

  在北京举办的《本巴》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说:“《本巴》致敬史诗《江格尔》,这种致敬也是向我们共同的多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致敬。从《一个人的村庄》到《本巴》,刘亮程一路走来,堪称新疆辽阔的大地和天空所淬炼出的优秀作家。”

  究竟能走多远?刘亮程自己也没有答案。或许如瑞典学院院士霍拉斯·恩格道尔曾说的,优秀的文学,就像是没有地址的明信片,是可以寄到世界各个角落的。

  今年5月,第32届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由埃及著名汉学家叶海亚·穆赫塔尔翻译的《捎话》阿拉伯语版正式出版并首发,此后会在22个国家推广发行。得知这个消息时,刘亮程很高兴:“作家是人类心灵的捎话人,我也期待自己的文字像风一样,吹进每一颗敞开的心灵。”

  杰出作家总能打通世界经验和民族传统,融会贯通并为我所用。埃及汉学家、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艾哈迈德·赛义德评价刘亮程正是这样的作家。正如刘亮程所说“捎话本身就意味着沟通”,“小说家也是捎话人,小说也是捎话艺术”。在此意义上,《捎话》这本书也成了一位“捎话人”,从中国出发,融入世界。

  和刘亮程一样,李娟、阿拉提、叶尔克西、丰收、董夏青青等来自新疆的优秀作家都成了“捎话人”,将《遥远的向日葵地》《时间悄悄的嘴脸》《西长城》《在阿吾斯奇》等文学作品,带去了世界各地。

 新疆随便一个小地方、小题材、小故事、小想法,也足够写一辈子

  文艺创作不仅要读书架上的“有字书”,更要读好生活这本“无字书”,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写完《一个人的村庄》后,刘亮程开始行走新疆,去读新疆这本写不完的书。他说,对于作家,新疆随便一个小地方、小题材、小故事、小想法,也足够写一辈子。

  刘亮程一直怀念写作《在新疆》的过程。那时,他一个人背着一个包和一台相机去南疆,在老城和村落里行走,刚开始带着翻译,后来就不需要翻译了,“并不是我学会了维吾尔语,而是我觉得那里的生活靠眼睛也是可以看懂的。”

  刘亮程对在南疆行走的日子记忆犹新。他经常带着一包烟,走累了就坐在墙根下,跟靠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大爷坐在一起,给他们一人递一支烟,他朝他们笑笑,点点头,他们也朝他笑笑,点点头,他就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了。他说和这些素不相识的老大爷坐在一起就仿佛坐在自己年迈的父亲身边。

  剃头匠、古币商、木卡姆艺人、驴车、坎土曼……南疆大地上的产物,都成为这本集子里的文字。

  新疆大地滋养了他的笔,他则以充满非凡智慧的艺术成果回馈大地。于是,人们在《捎话》里听到了那头叫谢的小黑毛驴捎来的历史深处的声音,在《凿空》里看到了被现代工业开发所包围的古老的阿布丹村的命运,在《驴车上的龟兹》中步入古朴宁静的历史上的名城龟兹……笔耕不辍的他这些年陆续推出佳作,用扎实的人生积累和深厚的文学功力,向外界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新疆大地和包容互鉴的新疆文学。

  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叶尔克西·库尔班拜克说,新疆是一片十分适合用文学表达的热土,她的大山大水丰富多元,使得在这里生活或者到过这里的文人墨客内心受益。

  像刘亮程一样,越来越多的新疆作家不断向着广阔的时代生活深处掘进,并且发展出了自己独特鲜明、愈加成熟的风格,体现出新疆文学的想象力、敏锐度、探索勇气和问题意识,相继创作出《叩拜天山》《博格达来信》《诗意栖居柯柯牙》《达坂兵》《伊吾河穿过群山》《可可托海往事》《大国脉》等数十部精品佳作。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作品《在阿吾斯奇》,是在新疆工作10年的军旅作家董夏青青行走于数十个边防哨所,深扎于边防官兵身边听到看到的故事;新疆题材作品《解忧牧场札记》,是作者阿瑟穆·小七对阿尔泰山区“人间烟火”的扎实记录,所写即生活,作品中透出她与牧区群众建立的深厚感情,以及她对牧区民俗风情的理解。

  这些作品让新时代美丽新疆山河安澜、自然万物灵动生长、人民生活之美好幸福,凝练于文艺创作者笔下,繁荣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百花园,也一再取得佳绩: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捎话》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和丰收的《西长城》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阿瑟穆·小七的《解忧牧场札记》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提名……

  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木垒书院后的山梁后。

  刘亮程走进一块麦田,俯身摘下一束麦穗、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几粒麦仁放进嘴里,细细咀嚼:“麦子长得很好。”

  这一幕,让一旁的种粮大户王大旭咧开了嘴:“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

  没错,在邻居和朋友眼里,刘亮程更像是一个农民,尽管他是新疆首个斩获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的“双料”作家。

  作家必须站到大地上来,把手中的笔和脚下这片土地的脉搏心跳紧紧贴合在一起,真正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关注时代、拥抱时代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总体性思考、综合性体察——对此,刘亮程深有体会。

  10年前,他放弃了城市的生活,来到了菜籽沟村落脚。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他才感觉始终保持着与土地的亲近。

  菜籽沟村地处木垒县城西南部山区,距乌鲁木齐近300公里,村里的房子还停留在从清代到上个世纪80年代前的拔廊房民居。

  与菜籽沟村的相遇缘于一次采风,目光所及的是:村里,年轻人都走了,只剩下老人和荒芜的庭院。恰巧那时,村里一所废弃的老学校正在拍卖,他当场买下,建了一座“木垒书院”。

  这次偶然的发现,开启了一个传统村庄的新生之旅。

  刘亮程决定“留住”菜籽沟,在此打造艺术家村落,让枯树发新枝。这个想法得到了木垒县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投资对菜籽沟村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提升,完善基础设施,修缮村民的拔廊房,建设了国学讲堂、乡村美术馆等设施,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家村落”。

  很快,作家贾平凹、画家王刚等先后在这里成立“平凹书屋”“王刚画室”“陶陶居”“燕呢书屋”等。随后,有近30位疆内外作家、书画家在这里或建工作室或旅居创作。这个曾经仅有一间小商店的村庄,如今开了数十家乡村客栈,每年有60万人次进村旅游。文学艺术,真的留住了菜籽沟村。

  “我对大地上的事情,尤其乡村大地上的事情关注得非常多。就像每年秋天麦子熟的时候,我会去村里问问今年的麦子能卖多少钱,因为卖多少钱,关系到农民的收成,包括今年哪个地方出现了旱灾、涝灾等等,我都关心。”刘亮程叹了口气,“我们邻村有一户人家,今年旱了,麦子没收成,我听了就很难过。”

  每年到了夏季,麦田闪着金光,空气里弥漫着麦香,刘亮程就在这里看着对面山坡上的麦子黄了10次,度过了10年,也写下了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捎话》和《本巴》。

  木垒书院每年还会招募文学爱好者、志愿者来过“耕读生活”。说是“耕读”,主要以“耕”为主。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新疆姑娘喻雪玲就是其中的一位。为了完成20万字的刘亮程作品研究论文,她专程来到这里做了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

  喻雪玲很喜欢书院的生活,她和其他几名志愿者跟着刘亮程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跷跷板,还扎了一段看起来什么都挡不住的木头篱笆墙,给鸡铺了一条青砖小路,给兔子搭了一个窝。

  一次,刘亮程请3位园艺工吃饭时,玩起你问我答的游戏,输的人要喝酒。令喻雪玲诧异的是,问题竟是“玉米棒子结在第几片叶子之间”“蚂蚁有几条腿”“羊有几颗牙,有没有下门牙”“鱼有多少翅膀”等,刘亮程随口即答,他对乡村生活常识的了解程度远远超出她的想象。

  来木垒书院耕读,让喻雪玲走进了刘亮程的生活,也慢慢看懂他的文字,“刘老师说,他相信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我也想像他一样成为这片土地的言说者。”

  新疆文学总是出乎意料地产生奇迹

  11月4日,著名作家周涛去世,远在云南的刘亮程在微信朋友圈写下“先生诗文如山,定不会走远”的字句,心中悲悼不言而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涛、杨牧、章德益等新疆诗人拉起“新边塞诗”的大旗,从新疆的西部山地呼啸而过,席卷了整个新疆和大西北,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也照亮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一名乡村青年的文学道路。

  这个乡村青年,就是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出版后没多久,一个年轻的姑娘来《中国西部文学》编辑部投稿,惶恐又孤独。

  编辑部里有人问她:“写的是什么?”

  她答:“散文。”

  那人说:“散文给刘亮程……”

  彼时,刘亮程已享誉全国,他想让更多的新疆“刘亮程”被人看到。

  身为责编的刘亮程看了她的散文,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个姑娘就是从牧区走出来的李娟。

  受到鼓励的李娟,之后写得更起劲。她用一支笔,陆续记录下新疆阿勒泰腹地深处,随牧民迁徙、游荡、流动的日常生活,就像一股清风,席卷了中国文坛,几乎拿遍了中国散文的最高奖: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

  刘亮程说,新疆文学创作,不断给中国文坛提供异样的震撼和惊奇,李娟的阿勒泰系列散文在全国引起轰动,就是新疆文学给中国文坛的又一个惊喜。在李娟之前,从上世纪80年代的“西部诗”、90年代的乡村散文,到如今的长篇小说,新疆文学总是出乎意料地产生奇迹。

  文学创作是作家的事,文学事业是大家的事。培育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新时代文学队伍,是新疆文学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前不久,中国作家协会公布2023年新会员名单,来自全疆各地的40位作家步入他们仰慕已久的文学殿堂,入选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今年新疆新发展会员中,基层作家入会数量增加,少数民族作家比例占到三分之一。

  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熊红久说,近年来,一批新疆“90后”作家崭露头角,频繁进入主流文学期刊及出版社的视野。麦麦提敏、唐嘉璐、顾汐润、艾力塔姆尔·排尔哈提、瑞朵、马骥文、顾郁馨、李子麒、唐兴义、张振、冉案等一批年轻写作者集中亮相,以巧妙构思、细腻文笔、多元化的叙述视角,呈现出当代青年不一样的精神世界,悄然成为新疆文学的新鲜力量……在他们的笔下,新疆文学有了更多样化的写作方式,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视野。不久的将来,他们中间,或许会出现下一个“刘亮程”和“李娟”。

  “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大幕落下,刘亮程等优秀作家及作品以更丰富的形态、更新颖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对于新疆文学而言,故事中人人都活在25岁的《本巴》,或许有另一种寓意:25岁是最美好的年龄,从“25岁”出发,新疆文学开启了又一个新起点,必将激励更多新疆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为这个伟大时代奉献更多的精品力作,共同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茅盾文学奖之夜,新疆文学“25岁”。

【责任编辑:周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