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这亦喜亦忧的特殊岁月——王运华长篇小说《一起迎未来》读后感-凯发备用手机登录
2024 04/11 21:14:55
来源:团炬

分享这亦喜亦忧的特殊岁月——王运华长篇小说《一起迎未来》读后感-凯发备用手机登录

字体:

  作家王运华先生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一起迎未来》出版了。他的笔触滑向了中学生成长,着实有点惊讶。读完全著,心绪跌宕,心里敞亮。在孩子们如何成长的题材上,运华先生剥丝抽茧,写出那些21世纪20年代孩子成长的烦恼、家长陪伴的苦恼。那些无奈、渴望和挣扎如乱麻般缠绕,却在茂盛地生长。苦尽甘来,孩子和大人最终和解,和谐成长战胜了一切多余的奢望。小说结尾说:“不管未来是遥远还是近在眼前,经过挫折、困难的洗礼,变得纯洁、神圣,可以感受到的最纯正的快乐。诗和远方不会坐等而来,伴随着艰巨困难的未来,只有勇敢者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我被小说所描写的父母之爱、孩子成长之惑深深感染。但同时,我一次次地去理解中国式教育和中国青少年的成长之困: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播撒爱,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好下一代,以什么样的态度迎接世界的未来。

  李秀芩先生的《序言》,似乎给了小说一个自觉的表达:“在自省的过程中,我一次次问自己:我们对孩子的爱显然不需要讨论,可我们以爱的名义给予孩子的东西,我们的孩子接收到了吗?”“因为孩子不能质疑父母的爱,哪怕是多么愚蠢粗暴狂妄无知的父母。”“难道你妈对你的爱还会有假吗?”

  一、面对青少年教育不可回避的难点

  成绩本位主义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表现突出。孩子一旦入学,其社会人的属性立刻凸显出来。集体意识是无法躲避的存在。对某一类行为的认同接受,经过长期潜移默化,往往表现为自然而然的遵从和无条件的接受。比如对遵守学校制度的要求,就变得突然和激烈。特别是学习成绩作为一种教育结果的评价体系,考试结果成为教育功过的一种重要参照。对非智力因素方面如道德品质、心理状况等却放在次要的位置。集体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其现实表现形式往往是集体无意识,深入人类的潜意识。

  学校是最好的传播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场所。但一旦将这种意识中的某一种行为强化,就应该引起我们对导向性质的警惕。一个再特立独行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不可能忽视社会和学校所传达出的人格评价取向,学校所表现出的集体的组织性和目的性,确认了学生及家长的对学习成绩的天然的服从性。因此“素质教育”为一直与“应试教育”差别化存在,而考试评价却成为主流。这是本小说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小说一开始,老师批评学生孔一鹏:“最近你的学习成绩下滑得厉害,从以前在课堂上抢先发言回答问题,到现在一言不发。从课前预习、复习、纠错的高手到大撒手,不管不问,单元测试成绩一滑再滑,你究竟想干什么?”孔一鹏检讨:“老师,是我错了。”母亲孟凡民早就知道儿子的计划,几个玩得好的男孩子又开始约着到各家轮换着吃呀玩呀闹呀的。只是每次出去后心总是揪着,不放心。因为等会还有场考试,也不能吵个没完乱了分寸,分散考试的注意力。即使有气,也只得沉默。

  共同的目标是集体凝聚力的根本所在。集体意识之所以能够产生一种力量,是在漫长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形成的普遍化的行为模式和规范,会在代际中传递。

  运华先生的小说一直在呈现三代人之间教育观念的不一致、“考试”对学生成长的磨砺,孩子的逆反和怀疑。《一起迎未来》标本似地把这一代幸福孩子的生长状态呈现出来。小说末尾,老师评价说:“六班的孔一鹏真是一匹黑马,从原来的七百多名一下冲到二百六十名, 下学期还真不知要冲到哪里去。”别人的家长赞叹道:“啧、啧,我家的孩子要能这样就幸福死了。”

  一代又一代人亦步亦趋地承接了幸福和成功的集体评价。作家很无奈,也找不到脱离了集体评价体系的灵丹妙药。因此,小说的结局还是以一场考试的名次作为对进步和成长的美好描述。

   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难题

  年轻的女记者采访赵老师,老师介绍:“学生多是些转发世俗的段子,也有互相挑逗的,女生会问,你的初吻还在吗?第一次给了谁。男生胆子大,直接说是某某女生恋人,别人都别碰。还有相互斗富,说自己舅舅是银行经理,将来有了媳妇就把整个银行送给她。最让人担心的是,男生们普遍喜欢网上游戏,相互还要比一比,拼一拼,看谁打得好、打得水平高。平时做家庭作业常常会偷偷打上一局两局,到了周末时间充裕,玩的时间更长,连学校布置的课外名著阅读都完成不了。”

  这还只是一群升入初一年纪的中学孩子。老师对学生兴趣走向的简介,让读者看了是不是有点扎心?早恋、斗富和网瘾成为了初中学生认可的一种普遍现象。这几乎就是一个成年人世界的折射。没有定论,只有无语,有点触目惊心。运华先生没有遮遮掩掩以道德说教的方式传达大道理。而是在缓缓流动的孩子成长的时光里,将这些暗礁般的矛盾表现出来,以老师和学生家长的视角,在和孩子们“斗智斗勇”,展示出教育的力量。

  这是一个万物生长的时代。“跨越寒门”“财富第一”“真情无悔”,如风吹扬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万里长堤只需一孔蚁穴。春风吹得游人醉,功利化世风一日千里。学校和家庭是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场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比学校更为显著。教育如何克服片面强调实用性、工具性、短期效能,以对人的个性发展、心灵和德育全面培养,成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课题。一个民族没有了浩然之气,没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责任,没有了礼义廉耻的高尚品德,现实只能野蛮生长。家庭教育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不急功近利,不成为功利目标追求的工具。教育本质是传承文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达到“树德立人”的目的。

  孔一鹏的成长,是这个时代青少年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根红苗正,物质充裕,无忧无虑。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教育,在红军中学和干部家庭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但他有他的烦恼,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友谊掺水,热爱电竞游戏,父母亲的苛责和社会卯榫不对口的说理管教……这些在成年人看来不是事的事情一直困扰着孔一鹏的心境。小说对一个中学生的成长娓娓道来,那些看似在孩子成长中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却被两位家长四两拨千斤,一一化解。我们看到了一个传承着红色基因,不停思考,勤奋学习,寻找青春萌芽的懵懂孩子摇摇摆摆一路走来。听着孩子的哭闹、离家出走,偷打游戏让人揪心,看着他一次次战胜不良习气,让人喜笑颜开。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孩子们是幸福的,有这样一群功在千秋的老师,孩子们是幸运的,有这样一个知书达理的家庭,孩子是无敌的。小说里的老师们、父母亲、姥姥姥爷、张奶奶和梁奶奶把充满历史感的兵团人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深植在孩子的血脉里,是家庭之幸也是时代之幸。

  《一起迎未来》以朴实无华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平淡无奇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新疆以及兵团新时代发展美图,较好地实现了对青少年文学的教育价值。文学与家庭教育、语文教育紧密结合,成为青少年阅读和了解新疆的重要内容。新疆,特别是兵团对读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远方,对青少年来说也是一个渴望互相了解的地域。对新疆的故事叙事是有难度的。而怎样与时俱进地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疆篇章?对于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都是一个难题。运华先生不甘于寂寞,着笔于辽阔西域的天地,书写新疆新生代的美好世界,可谓功高一筹,开地域主题的清风,对新疆全景的社会阅读功在当代,也将小说的文化价值凸显出来,文学是青少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新疆各民族文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家国情怀是必须的。每个有使命感的现实主义作家都会深刻体验出运华先生的拳拳之心。

  三、以“审视”的态度塑造文学形象,反思青少年教育

  运华先生特别喜欢的小说人物应该是次主人公孔长礼、孟凡民夫妇了。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这两个人物无疑是成功的。一个事业有成、雍容大度;一个激情四射、爱憎分明。而读完长篇小说《一起迎未来》,却着实喜欢起孔一鹏这个孩子。书中,家长孔长礼、孟凡民的“爱”汹涌澎拜,不容一丝丝闪躲和怀疑。正是运华先生所娓娓道来的爱意,造就了小说无处不在的矛盾,平地惊雷、扑面而来。读后的感受是:我并不愿意做这样的家长。当以爱的名义,将一种温情锤炼成“重物”,人是会受伤的,更何况对一个睁眼探究世界的孩子。

  令人窒息的“爱”,促使孔一鹏一不做二不休离家出走,索性痛痛快快玩一把手机上的游戏。这款游戏正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联赛,最后决出前十名高手。孔一鹏过关斩将,在地区、疆内参赛都取得突出成绩,已进入到全国联赛。这本身就是孔一鹏优秀综合素质的证明。母亲孟凡民并不觉得孩子是成功的,一味劝说儿子迷途知返。孔一鹏冷冷回答:“你回去吧,不用管我。”“再啰嗦,我就不是你们的孩子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别想再当了。” 这不是亲情的决裂,而是孩子对以爱的名义覆盖的窒息的日子的怒吼!全书中,充满了以脉脉亲情带来伤害的“虐感”。作家本人并不是在传播这种情绪,更多地以小说的文学性在思考两代人在“爱”的前提下妥协的方式。这是这部小说最有益的价值所在,也是作家批判精神的不着痕迹的表达。

  小说里这种矛盾此起彼伏,孔长礼爱得忧心忡忡,孟凡民爱得神经兮兮,孔一鹏却恼怒得天崩地裂。从“爱”出发,却因“爱”遍体鳞伤。孔长礼夫妇在后期,终于意识到:“学生是起得早睡得晚、学业最重、压力最大、最为辛苦的一群人。我们大人再不多给孩子们一些关爱、一些理解,怎么行呢!”

  要理解这个多彩世界有3个方位:真实的世界;显现的世界;感受的世界。我感受到了小说时空传达的爱意,这种爱茂密生长,而有时候也荆棘丛生。李秀芩先生说:“让爱回到爱。始于爱,终于爱。”我以为,这是对小说的点题,也是留给每一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这也许就是这部小说让人不忍释卷的理由:不需要你爱我,却要找到爱这个世界的语言。这也是运华先生作为作家的怀疑性、批判性的“审视”目光使然。其所蕴含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难能可贵。他以文学的寓言把反思和批判既指向小说主人公,指向自己,也指向社会。很难想象,运华先生如果不从“审视”目光出发,会不会使读者很难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真实问题所在?

   四、以文学关注青少年心里成长

  小说没有长篇大论的絮叨,尊重青少年阅读心里,以朴实的细节描写,自始至终关注着孩子的心里成长。这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心理问题往往是隐性的。不能说孩子一有不同于成人的想法就出现了心理问题。但如果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价值取向,一定会是教育者关心的问题,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写到:“未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有远有近,但是伴随的是有大有小的困难,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走向未来,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孟凡民的唠叨,不胜其烦。孔一鹏说:“烦不烦人,这才大考刚过,放假的第二天,还没有痛痛快快玩一玩就逼人学习,日子不是这样过的。”是不是很多家长也这样被孩子质疑过?365天人们在交往交流,在生长。日子不能这样过!这个样子的管制不是孩子需要的养料。孟凡民也烦:“现在的孩子主意大得不行,而且怎么说怎么有理,往往还与家长对着干。”孔长礼感到孩子的逆反期到了,于是耐住性子。孔长礼、孟凡民夫妇在与儿子的一次次较量中,认识到必要的示弱也是另一种教喻:“你们小朋友可以到户外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类的体能运动,要不双休日爸妈带你们的小朋友到南山滑雪场滑雪吧。”

  孟凡民一向霸道,说:“你一个学生,不讲学习讲什么。还能讲打工挣钱不成?”孩子说,“行了。”孔一鹏觉得老爸说的在理又不肯接受,直接反驳:“别把办公室做报告那一套拿到家里来,大道理还是上班以后再去讲吧。好了,别说话,我要做作业。”孟凡民只是在学习上不见孔一鹏下苦功夫,一副无所谓的模样,心里揪揪的。孟凡民的一惊一乍更让孔一鹏无法忍受。孟凡民向人大倒苦水,什么贪玩网络游戏,不爱学习,不思进取,什么叛逆得无边无沿,大人说一句,孩子顶十句。这些心里的烦恼紧紧缠绕在家庭的上空,成为挥之不去的阴霾,原本在外人看来幸福的一家却憋屈地忍受着。细腻的心里刻画,仿佛在白描出梅兰竹菊内里如虫噬咬的伤痕。

  教育者被教育。少工委的梁奶奶教育夫妇俩:“鹏儿的思想和认识及发现问题的敏感度都超出同龄人许多。这是极其可贵的素质和禀赋,你们呵护过吗?赞美过吗?有意识地培养和光大过吗?大道至简,就是全心全意、无条件地爱孩子。记了感谢孩子给予我们做父母的权利和责任,没有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也就无法忍受,更别说分享这亦喜亦忧的特殊岁月。”

  伴随、成长和分享才是教育有方!

  孔一鹏说:“没想到现在连美国都开始抵制我们的东西了。不是倒过来了吗,说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说风水轮流转,明日到我家。中国强大了,是吧?!”

  张奶奶述说兵团创业史:“不能走,咱们的国土咱们得守住,必须守。再说牧场三百多号牧工,再加上邻近乡村的哈萨克族牧民好几千人。就我一个医护人员,天职就是治病救命,挽救病人的生命。所以,不能走!”孔一鹏说:“奶奶你们这辈人能‘惊开新世界’,所拥有的荣誉也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

  张奶奶说:“荣誉是干出来的,要保持荣誉就得更加使劲地拼。”孔一鹏想,“张奶奶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大就参军工作,创造了全国全军第一。而自己呢,多次想戒网游却没戒掉,还离家出走、逃学逃课。想到这里不由地耳红心跳,内心惭愧。”孔一鹏回答:“做事是挣钱让自己的生活富裕、舒服;做事业是让别人的生活幸福、欢乐 。”

  孔一鹏在梁奶奶教育下,心中电闪雷鸣:“以怒对怒,以暴对暴,岂不是以错对错了,逞匹夫之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心不定,不安,不静,自然不会虑,也无所得,道行差的太远。”

  孔一鹏的每一次转变如蚕破蛹,一片光明。谁能说,有这样襟怀的孩子不是我们的未来?!

  斗转星移,日子在过去,孩子在变化。孔一鹏在这个灿烂的世界中美好成长。小说没有矫揉造作的铺陈,没有故作高深的繁杂,在云淡风轻之间塑造了一个成长着的阳光帅气的新时代少年。分享这亦喜亦忧的特殊岁月,让人欢喜!

  (本文作者鞠利,系新疆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中国编辑学会教材委员会理事,出版人、审读专家,是有较大影响力的新疆本土作家。著有九部以反映当代新疆生活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品均讲述新疆故事,广受读者喜爱和媒体好评,他被誉为“新疆歌者”。)

【责任编辑:张琪】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