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游客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是兵团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新中国屯垦戍边革命历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列内容的博物馆,成为各族群众了解兵团,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的重要窗口。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秀 摄
春和景明,万物生长。
挖掘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展示着军垦战士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发建设边疆的风雨历程。”近日,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思政课教师王小云将课堂搬到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红色场馆听故事、工作室内学英模,自2021年开始,王小云尝试把思政课搬出固有“课堂”,结合一师阿拉尔市红色资源,将党史、校史融入实践调研、现场体验等活动中,让枯燥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在塔里木大学,思政课教师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界限,把红色场馆当思政“教室”、把革命故事当思政“教材”,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亲和力。
“把一个个故事融入思政课,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王小云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为了引导各族职工群众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兵团深入挖掘利用各类资源,切实增进各族职工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兵团积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把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边境哨所等红色资源打造成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家园和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育阵地,努力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兵团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等精准对接,打造具有兵团特色的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和吸引力。目前,兵团拥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室)81座,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一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有着296块补丁的棉大衣,向参观者无声诉说着兵团人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
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场景、一件件实物,生动再现了兵团听党号令、白手起家,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在亘古荒原上书写人间奇迹的伟大壮举,真切反映了一代代兵团人践行誓言的情怀和担当。
让文物史料成为最鲜活的“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教师”,兵团积极组织引导干部职工群众就近就便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充分感受兵团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0年来,为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兵团持续做好文物登记、排查、梳理及存档工作,初步建立了文物资源数据库,做到家底清、现状明。目前,兵团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3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2037件(套)。
加强阵地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4月22日,十二师“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三坪农场农家书屋举行。温暖舒适的环境,摆放错落有致的书籍,处处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书香味。如今,农家书屋成为职工群众日常“充电”的好去处。
“每逢周末,我都会来这里看书学习,这里环境既安静又舒适。”三坪农场居民王小英说,“读书是心灵的旅行,能让人在文字中感悟人生,汲取智慧。”
把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建在基层,是兵团着力打造家门口“文化圈”的一项重要举措。让“小书屋”成为文化“大粮仓”,兵团2000余个农家书屋,每个书屋平均图书拥有量超过1100册,阅读分享、道德讲堂、知识讲座、技能培训、亲子阅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阅读活动让书香满溢兵团。
10年来,兵团农家书屋发展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基层阵地,承载着建设“书香兵团”的重要职责,为满足连队(社区)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思想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丰富业余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职工群众学习知识的“加油站”、掌握技术的“充电宝”、创业致富的“孵化器”。
回应职工群众文化新需求新期待,兵团还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团场、连队和社区,初步构建起师市、团场、连队(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10年来,兵团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深入推进,一批文化惠民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截至目前,兵团拥有图书馆10座、美术馆4座、团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90个、连队文化活动室1916个。
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城市书房、农家书屋……春日暖阳里,各师市文化阵地成为职工群众开展活动的好去处。各级文化阵地以职工群众文化需求为切入点,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盘活用好优质资源,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文化惠民、便民服务等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让职工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
繁荣文艺创作,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4月22日,兵团歌舞剧团新创话剧《为了大地的丰收》在兵团文化艺术中心演艺大厦剧场进行联排,兵团歌舞剧团党委书记、团长蒋玫介绍说,兵团成立70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为农业丰产丰收默默奉献,用科学技术造福职工群众。话剧主创团队在采风过程中,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感动。
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最重要的是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近年来,兵团广大文艺工作者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用心用情创作了一批正确反映新疆和兵团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第十届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出戏剧、音乐、影视、文学等五大项目21部获奖作品;第十二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小荷之星”金奖作品《托云牧场的琴声》,讲述了一群孩子用库姆孜琴传递心中的歌声,爱党爱国爱兵团的故事;音乐剧《活界碑》以“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为原型,讲述了以魏德友为代表的兵团人为国戍边的感人故事;杂技剧《孟母三迁》通过精彩的杂技技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精品力作讲述着中国故事、兵团故事,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建设美丽兵团的精气神。
文艺精品的创作离不开真实生活的滋养。兵团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开展主题创作采风及“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文化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在基层职工群众真实的生活中找寻创作亮点,推出了《天山》《老兵故事》《在绿色原野上》《西域汉关》《戈壁母亲》《解忧公主》等一批舞台精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兵团题材长篇纪实文学《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短篇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荣获鲁迅文学奖,军垦套彩烙画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10年来,兵团持续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向基层延伸覆盖,把文艺精品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兵地各族职工群众身边。兵团各级各类文艺团体坚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活动,每年举办各类演出近500场次。兵团团场及地方乡镇的文化惠民活动让各族职工群众共享文化成果,丰富和活跃了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新时代新征程上,兵团将加快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伟大实践中展现更强担当、实现更大作为。(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敏)